各二级学院、现教中心: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优化教风和学风,严肃考纪、端正考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决定进一步开展课程考试改革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严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
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结合各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考分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并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考试改革的基本目标
积极开展考试改革,丰富考试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从而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考试改革的基本原则
考试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考试改革的基本方案
(一)考试改革的申报、审批、执行
1. 考试方式改革的课程由主讲教师本人提出申请,填写《新余学院课程考试方案申请书》(一式2份),制定出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方案,方案中应包括课程考试的模式和内容、课程考试包括哪几部分及其所占的分数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哪几部分及采取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课程考试改革方案与课程建设及培养目标的结合情况、课程考试的创新之处等。申请经所在教研室讨论通过后,报本二级学院审核。二级学院同意后报送教务处审核、备案,教务处汇总该学期全校考试改革情况并视需要提交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
2.从本学期起,每学期新开课程均须申报考试方案,报送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后三周内。考试方案由学校审定后即按方案执行,课程主讲老师可在之后的开课学期内根据需要提出修改考试方案的申请。要注意考试方案和教学大纲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内容的一致性。
3.课程考核方式确定后,任课教师应事先(学期初)告知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同时认真做好平时成绩记载;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应将平时成绩原始记录整理装订成册与期末考试装订好的试卷一起存档;课程考试的总成绩单应注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和分数,并按照学校期末考试成绩管理的相关规定操作。任课教师应认真总结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经验,及时完善考核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补考事宜。考试改革方案执行后,学生该课程考核总成绩不及格,其补考总成绩应为补考成绩与该学生当学期课程过程考核中的其他成绩按照相应比例折合而成。
(二)考试模式分类建议
1.“平时+期末笔试”模式
平时成绩占30%(建议比例,以下同),期末笔试占70%。平时成绩应明确包含哪些环节(如出勤、课堂表现、课内实践、小测验、作业等)及考核方式、各占比例等内容(以下同)。小测验能够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也是一种间接点名形式,同时使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
2.“平时+期末笔试+设计性题目”模式
平时占30%,期末笔试占40%,设计占3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带有工程设计性质的课程和部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如单片机原理、程序设计语言等,本模式可通过结合工作实际的设计性题目,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平时+操作考试+期末笔试”模式
平时成绩占30%,操作考试占30%,期末笔试占4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护理类和部分计算机语言类等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本模式可通过技能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4.“平时+期末笔试+课程论文+答辩”或“平时+口试+期末笔试”模式
平时占30%,期末笔试占40%,课程论文和答辩占3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公共关系、英语口语等。由于这类课程综合性较强,许多问题又没有标准答案,利用这种考试模式可以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图书资料、校园网、光盘检索等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
5.“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
平时成绩占30%,作品设计占50%,方案讲析占2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艺术类课程,如色彩构成、室内设计、写生等。采用这种考试方法不仅可以通过作品质量考核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方案讲析考核学生设计思想。
6.“平时+作品+期末笔试”模式
平时占30%,作品占30%,期末笔试占4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文科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如电视摄像艺术、广告创意、歌曲写作与改编等,这种考试方法既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考核学生现场工作能力。
7.“平时+大作业(课程论文)+ 期末笔试”模式
平时占30%,大作业(课程论文)占30%,期末笔试占40%。有些课程不太适合给出作业,作为替代,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用于“两课”及文科类课程,如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写作、英美文学、基础写作等。
附件: 新余学院课程考试方案申请书
新余学院课程考试模式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