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级学院、现教中心:
目前,我校公选课开设中存在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不高、公选课数量不足以及部分公选课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师生对公选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选课教学管理不够到位、缺乏激励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选课教学已逐渐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短板。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公选课教学的常规化和可持续化,提高公选课品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现启动公选课建设工程。
一、充分认识公选课的地位及建设意义
公选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建设一定数量品质好、质量高的公选课能大大丰富学生的选课资源, 为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促进各学科任课教师知识视野的拓展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这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提高与教师才华、能力的发挥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
建立我校公选课的类别体系,在激励我校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积极开设公选课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申报、审核、中期检查、入选公选课课程库等环节及多种建设形式,首批遴选公选课100门左右,作为2012-2013学年下学期公选课开设课程。经过2年左右时间,通过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建成拥有200门左右的较为稳定的公选课课程库,其中10-15门课程入选校级精品课程。
三、公选课的设置原则
公选课在设置上以通识教育思想为基本原则,促进培养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健全人”。
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的和谐发展,因此公选课在课程设置上应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为主体,而且两者在量上应相对均衡,这是学生合理选择不同性质课程的基本前提。
通识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为专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而这有赖于基础性、理论性课程的实施。因而公选课的课程应以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为主。
四、实施方案
(一)公选课建设程序
1.公选课开设程序
公选课的开设采用我校教师开设为主,引进校外机构开设、利用网上丰富课程资源开设为辅等较为灵活的开设方式。教务处设置我校公选课类别体系及比例要求,初步拟定各开设方式开设课程的数量,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遴选。
本校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程序:(1)教务处规定各二级学院申报数量;(2)各二级学院发动教师积极申报;(3)教师填写公选课申报表;(4)二级学院初审(包括课程开设的适合性、课程大纲的可行性、教师是否胜任课程等方面);(5)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复审并把握各课程类别比例(有必要可组织试讲或答辩);(6)教务处审批,列入下学期开设课程。(注明:申报教师一般应具备中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骨干教师、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原则上必须申报)
校外机构(人员)开设公选课的程序为:(1)校外机构主动申请或教务处邀请开设;(2)填写公选课申报表;(3)教务处审批,列入下学期开设课程。
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开设公选课的程序为:(1)教务处选定若干网上优秀课程;(2)教务处根据课程内容聘请课程管理人;(3)列入下学期开设课程。(注明:此类课程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并做好笔记,学生必须参加2次集中讨论、提交听课笔记、完成1次作业,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课程管理人承担组织讨论、检查笔记、布置并检查作业和批改试卷之职。)
2.公选课的质量监控
各二级学院审批公选课注意事项:应避免教学内容存在较多重迭的课程重复申报;公共选修课不是专业课的重复, 也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 其教学内容应注重前沿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对教学中的音、视频播放内容与课程的关联性及播放数量给予审核;课程应与申报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匹配。
本校教师开设的公选课,在课程开设中期由所在二级学院采用听课或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中期检查,教务处不定期检查、学生教学信息员随时反映课程教学情况。
由校外机构(人员)和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开设的公选课,主要由教务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进行质量监控。选修网上课程的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讨论签名表等资料列为必检范围。
3.后期建设
经教学检查及在质量监控环节未出现较明显问题的课程入选公选课课程库。连续两次学生评教位列前10%的课程(本校教师开设的公选课)列为学校精品课程,纳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享受相同资助经费,此后无特殊原因应开课4次以上。连续两次学生评教位列后5%的课程,下次不予开课。
(二)学生选课要求
我校公选课分为四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艺术体育、教育心理。根据本专科学生公选课的不同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类别中选课不超过1门。师范教育专业必选教育心理类别里的课程1门。
(三)经费问题
1.我校教师开设的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以每门课程16学时8次课计算,在正常课时津贴计算后,每次课补贴20元交通费。
2.校外机构开设的课程,不计课时津贴。课程可能涉及的考证费用,由学生自愿支付。
3.网上课程管理人的课时津贴,以每30-35人一组集中讨论一次为两学时标准计算。讨论尽量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其余笔记检查、作业批改、试卷批改等工作量按每人3元计算。
五、工作安排
此次公选课申报请各二级学院依据附件1、2安排组织教师申报,时间截止日期为12月12日。纸质稿1份及电子稿由二级学院汇总交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附件:
1.公选课类别及设置比例
2.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申报数量公选课申报数量
3.新余学院公选课申报表
4.公选课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二○一二年十二月三日
附件1:
公选课类别及设置比例
类 别
| 建设比例
|
人文社会科学
| 40%
|
自然科学和技术
| 35%
|
艺术体育
| 15%
|
教育心理
| 10%
|
附件2: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申报数量(至少申报门数)
开设单位
| 门数
| 开设单位
| 门数
|
机械工程学院
| 8
| 体育学院
| 5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8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9
| 抱石美术学院
| 5
|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7
| 政法学院
| 7
|
建筑与规划学院
| 3
|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2
|
外国语学院
| 10
| 其他部门
| 1-2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10
| 校外机构开设
| 1-3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7
| 网上优秀课程
| 10-15
|